擘画未来交通新蓝图——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2025年香港会议“未来的出行”分论坛圆满举行

6月6-7日,由博鳌亚洲论坛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主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2025年香港会议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大会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作为策略伙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菁英会大力支持,华运通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行业合作伙伴深度参与。

本次大会以“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转型”为主题,聚焦量子计算、生命科学、创新集群发展、全球科技治理、人工智能产业化、未来出行、绿色技术赋能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人士汇聚东方之珠,共同探讨全球科技治理新框架、技术发展新趋势。

6月7日下午,大会举行了题为“未来的出行”的分论坛。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 Fwa Tien Fang,香港理工大学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冷真,香港机场管理局行政总裁张李佳蕙,中华电力总裁罗嘉进,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伍雅琛,长安汽车总裁助理兼前瞻技术研究院总经理、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詹樟松作为讨论嘉宾出席,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虞将苗主持。

图 |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2025年香港会议“未来的出行”分论坛举行

在当前科技进步正重塑交通出行格局的背景下,嘉宾们围绕智慧交通系统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实现路径、智慧道路在智能出行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当前交通运输行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发展机遇、低空经济与地面交通系统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出行服务化趋势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及汽车形态变革背后的技术竞争态势等展开讨论。

图 | 嘉宾们在“未来的出行”分论坛发言

图 | 虞将苗主持“未来的出行”分论坛

嘉宾们认为,构建安全、智能、绿色的交通系统体系是未来交通发展趋势。Fwa Tien Fang表示,交通系统智能化已是不可逆的发展潮流,其中智能汽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而实现智能驾驶的关键在于推进人-车-路协同发展。冷真指出,未来道路发展将更聚焦绿色低碳方向,可从三方面推进绿色道路建设:一是推动固废材料再生利用,将废弃轮胎、塑料等高分子材料融入路面,提升道路性能;二是推广低能耗施工技术,如温拌、冷拌工艺,在降低沥青路面施工温度的同时保障工程质量;三是研发超越传统沥青和混凝土的更具耐久性的新材料,以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李佳蕙表示,香港机场正在建设全港首个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输系统,机场内部已实现禁区内自动驾驶载货、载人车辆的应用,计划 5 年内实现停机坪全面自动驾驶,并推动非禁区无人驾驶车与外部交通对接。

嘉宾们指出,交通系统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如何协同发展的挑战。詹樟松表示,在汽车智能化发展进程中,面临数据主权归属界定模糊、用户隐私安全保护不足,以及智能辅助驾驶事故责任认定标准缺失等挑战,他强调,必须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才能有效推动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伍雅琛表示,现有的政策体系难以匹配低空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亟需建立安全的低空空域分层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激发低空经济创新活力。罗嘉进提出,绿色能源系统与交通系统深度关联,在推进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香港交通能源转型需从三方面发力:强化交通领域跨界研究与规划协调;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框架,适配新科技发展需求;开展行业培训教育,提升从业者对电力系统新产品、新服务的适应能力,以此推动交通能源绿色转型进程。

观众互动交流环节,嘉宾们与观众就跨境交通标准互认、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技术与政策协同共振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图 |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动汽车、电力驱动和智慧能源学专家陈清泉就电动汽车技术与政策协同发展问题与嘉宾进行交流

论坛最后,与会嘉宾达成共识,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道路、汽车、航空、能源等交通领域各生态主体的跨界联动与紧密协作不可或缺。

虞将苗对本次论坛形成总结与展望:未来交通体系的创新发展需要政府、产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形成深度协同机制。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加快构建新一代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促进未来出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并为全球交通变革贡献创新动力。